第二百四十三章 秋闱(一)-《大明小人物》
第(3/3)页
试想,试卷如此繁多,时间是如此紧迫,阅卷者又是如此少,出了纰漏还要受到弹劾,降级罚俸。而考试内容又是如此复杂,涉及文体如此之多,且文章又是千人百面,有平奇虚实繁简浓淡之异,同考官们纵使都是神人,也不可能保质保量的按时阅遍全部试卷。
所以经过上百年的变能之后,考官们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,阅卷只重头场七篇八股文,对于后面的两场,只需文字通顺,没有错别字即可。
为什么会只重八股文呢?因为这是一种格式极为严格的文体,对于考官来说,比较易于把握其对错优劣。所以它能大大提高阅卷速度,便于评判试卷的合适与否,使所有试卷都如期一一阅过,且将考官的主观因素降到最低,从而保证官吏选拔考试的严肃性和公正性。
比如说,八股文的文体规定,开篇破题只能用两句,如用两句话都没破解出题意,或虽破解出题意,所用句子却超过了两句。或破题中涉及孔孟等圣贤之名,而未用代字,这篇文章便合式,可以不取。后面的内容便可直接看。
之下的“承题”、“原题”、“起讲”、“入题”等每一股,都有严格的格式和章法的要求,对了错了,一目了然,绝无争议。只要其中一股出了毛病,便可废黜此卷,节约了大量的时间。
基本上,通过这种完全不需要动脑子的方法,便可剔除一大半的考卷。对于剩下的小半全篇合式者,再看其是否做到了起承转合,文脉是否清晰,层次是否清楚。这些方面做得好,同考官便可加上批语,推荐给二位主考官最后定夺。
所以,虽然其刻板程式、束缚僵化为人诟病,也确实是使考生只能亦步亦趋,不敢逾越半步。但正因为其对起承转合都有着严格的规定,甚至在字数和句数上也有严格的规定,这才使同考官可以一目了然的检校每份试卷,大大节省了主观思考的时间,提高了阅卷效率,且增加了阅卷的客观性,将考官的主观因素降到最低,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了考生的权益,使真正优秀者可以获取功名。乃是在这个时代里最客观最公正的取才之道。
如何写好八股文,那是需要经年累月的苦读,千锤百炼的训练才行,现在这个时候再想提高水平,已经太晚了。在这种时候,前辈名师们主要向考生传授写作中应该避免的问题,诸如需回避御名高讳,不许自叙门地之类,总要避免这些大意失荆州才是。
总体来说,乡要比之前的任何一道考试都要严格许多,但也有不严格的,那就是对考生的字体要求不高。因为所有的考卷都会被专人誊写成一样的字迹,只要你把字写清楚了就不会影响成绩,会试也是如此。
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笔端庄好字没用了,因为在殿试时,将采用现场阅卷的方式,不必誊写,只要字写不好,就别想进二甲入翰林了。你说一笔好字重不重要?
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