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4章 第二种结局-《大秦命运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不过归根结底,电视剧为了戏剧肯定会有所改变,所以才成就了《大秦帝国》这样的一部优秀的国产历史剧,诸位感兴趣的观众可以点上一看,来了解不一样的战国魅力!

    商鞅变法已经成功,为何秦惠王还要杀商鞅?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!

    公元前338年,秦孝公去世,秦惠王上位。而随之而来的便是公子虔告发商鞅谋反,商鞅则在逃脱无门之后,只得返回封邑,最后落得一个五马分尸的车裂结局。

    而此时的秦国,则在商鞅变法之下渐强大,那么为何商鞅变法都已经成功,商鞅也是此时秦国最大的功臣,秦惠王还要杀商鞅呢?

    商鞅,乃是卫国人。年轻时候便喜欢法学,并且受到李俚、吴起影响,而立志于施展抱负的他,其实曾经无限与接近在魏国进行变法,但是当病重的公叔痤向魏惠王举荐籍籍无名的商鞅之时,魏惠王却不置可否,以为公叔痤只不过是糊涂之言。而商鞅在魏国眼见不能施展抱负,最终决意前往求贤若渴的西方之秦国。

    此时的秦国内部,矛盾重重。旧有的保守势力面对国内渐增长的矛盾,为了一己之私选择固步自封。而秦孝公作为秦国的有道之君,希冀能够进行变化,以此来缓和社会矛盾,变法图强。此时的商鞅在恰当的时间、恰当的国家与恰当的明君相遇,而面对旧贵族甘龙等人的反对,他提出“治世不一道,便国不法古”。于是一场影响秦国百年国运的变法由此展开。

    面对底层百姓的求,他设置军公爵制度,为他们实现阶级跃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更通过敦促耕战,什伍连坐制度,实现了法度的下移,巩固了国家的统治。而也正是这些制度,秦国迅速的实现了国家的强大。

    而秦孝公支持下随着变法的深入,许土地私有买卖也让秦国国内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。

    而作为后来者,同为法家的李斯这样评价这位先贤“孝公用商鞅之法,移风易俗,民以殷富,国以富强,百姓乐用,诸侯亲附”。最终,变法大成之下,秦孝公也将商鞅封为商君,风头可谓是一时无两。

    但是时势易逝,秦孝公去世后,太子驷继位,也就是秦惠王,果断将商鞅逮捕并车裂。

    其实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:

    第一,缓和统计阶级内部矛盾,稳定人心。虽然商鞅变法取得了成功,但是在变法过程中严重的损害了保守派的利益,而且连秦惠王本人也被打脸,两位老师被其处罚。处决商鞅,对于此时的秦惠王而言,显然是一个获取保守派支持的最好理由,这也是商鞅本最后的剩余价值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