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皇帝第一次接到上书不以为然,心中想着给他下绊子看她怎么打赢这仗。 可幸边邑此次突袭只出了不足五万兵力,林栖麾下大将带着五万士兵化解。但她心知肚明西戎绝不会就这样结束,后续必定有大量军队上战场。于是再次上书,请求调回其他二十万兵马。 皇帝没杀到她的气焰,第二次上书时只调了五万兵马。 林栖带着部队抵抗数十天等到了五万兵马,心中凉了半截。再一看其中老弱病残半,官家子弟又半,仿佛是预知到了皇帝不想让她此战打赢,召集部下寻找对策。 若是输了,威名她不在乎,但边疆百姓要遭殃;若是赢了,恐怕皇帝对他忌惮更深,日后想要回兵马绝无可能。 其实没什么好考量的。百姓的性命最重要,为此林栖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,别说名利地位了。 但和边邑这一仗,事实上很难打赢,即便他们的军队骁勇善战。 边邑五万兵马试探了虚实,同时安插了眼线探听定纪国的信息。得知皇帝与大将军林栖生出了嫌隙,他们又只有伤亡严重的二十余万兵马。趁此机会趁虚而入必能击败林栖。 于是边邑皇帝御驾亲征,带领四十万兵马浩浩荡荡前来。 林栖及其麾下大将顽强抵抗,横尸遍野,血流成河。 其中不少士兵试图逃离,也有不少写好绝笔,有准备此次马革裹尸。 林栖再次派兵急报,朝中不少大臣支持,皇帝迫于压力,派了二十万士兵,若此次战败,再夺回边境诸城,怕是难上加难。 可为时已晚。 大战十五天,林栖手下精兵死伤极多,麾下大将损失过半,其中最年轻的那名小将不过十六,最是血气方刚的好年纪,生命的美好还没开始,却已经结束。 边邑此战熊熊烈志,不断派兵援助,即使林栖精于战术,也挨不住巨大的人数差异,她已无力回天。 此战,必败。 她比谁都清楚这一点。 第(3/3)页